close
核能復興時代 /核能專才、環保、工安 台電面臨新局

記者彭國偉/特稿

全球警覺排放二氧化碳可能造成暖化災害的當下,核能發電少有二氧化碳問題,且能提供大量能源,儼然成為「保衛地球重要選項」。

國 內外經濟雜誌持續報導指出,不少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均回頭擁抱核能發電,核能復興時代(nuclear renaissance)成為時麾名詞,這股「核電浪潮」恐怕還要旺個好幾年。就在幾年前,「核電」還因種種爭議而幾乎被棄用,儘管若干國家至今仍堅持無 核或逐步廢核,但核電確有如「鹹魚翻生」, 讓人感到環境多變。

核電曾經風光,國內不少學子曾以清大核工為第一志願,畢業後進入全美名校拿核工博士,成為核工專家;過去在台電內部,核工部門同仁有的「自覺驕傲」,因為身分重要。

全球第一座核電廠是美國於1957年全功率運轉;台電核一廠則是在1979年兩部機組完工,核電成為世界多國主流能源。然而,在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1986年的蘇聯車諾比重大核能災害事件後,顯示核能的不安全性,只要出事就非常恐怖,全球興起反核浪潮。

風水輪轉 大環境有利核電

反 核及環保團體對於核電議題,初時只是基於簡單關切核安的心理,草根性強過抗爭性;接著進展到從專業的知識層次切入,了解到必須用數據及實例才能說服民眾支 持反核,不應只是理念傳達。有人說,反核即是反獨裁,在某一個政治時空下似乎有其合理性,不過,更多人士的說法是,反核人士努力爭取說話空間,以求呈現更 多真相。

巨大反核聲浪加上核電廠運轉績效不佳,全球核能發電事業進入休眠期,訂單減少、施工中止、學系更名、公司縮小甚至關門;清大核工系 亦更名「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只發揮些許核工教學能量,不少教授轉向與離校不遠的新竹科學園區業者合作投入新高科技產業;原子能委員會所屬的核能研究所, 也調整部分研究內容,投入環境、能源等領域,一度還討論是否改掉「核能」名稱。

根據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報導,美國此一階段只剩下30個學校有開設核工相關課程,不到1980年代時的一半;有核能研究的學校則是從60處減少為23處,可見淒涼景況。

但 風水輪流轉,自從全球暖化受到舉世關注,新能源開發緩不濟急,容量又有限,核能竟從廢墟中再被挖出,舊愛成為新寵。科學家們與環保團體致力追求乾淨的地 球,成功提醒世人暖化的威脅,不料,也間接成為喚醒重新使用核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兩害相權,不少人只能選擇不再排斥核電。

《商業週刊》指 出,芬蘭正進行興建20年來第一座新核電廠;英國上週宣佈,停建十年多後,提出興建新的反應器計畫;已多年未建核電廠的美國,更提出20座新的建廠計畫; 曾經發生車諾比核子災難的烏克蘭,準備在2030年前建造11座以上的核電廠;另有多國進行核電廠延役計畫,提出增加運轉中電廠使用年限更普遍,只要通過 核管部門審查,即可繼續運轉發電。

核能工業重新啟動是全面性的,清大去年亦恢復成立核工研究所,招收碩、博士生。該校教授指出,核工所非常熱門,今年甄試錄取全部報到,備取第一名都沒有機會,今夏就會招博士生,學校內的師資及教學設備均完善,這些同學即將成為核能尖兵。

核電經驗傳承 當務之急

在此趨勢下,全球核能發電已一片看好?倒也不盡然。看看現實狀況,又不得不讓人憂心核電所存在的新舊問題,包括人才缺乏、環保、運轉安全等問題,都可能影響任一核能機組的運轉順利。

核能發電中斷多年,根據調查,目前核電廠內同仁年齡已偏高,國外調查員工平均年齡為50歲,此恰與台電核電廠相近,這些具年資同仁多半接近退休,如何做好經驗傳承,有待觀察;台電有核四廠加入及將要提出的核一、二、三廠延役工作,同樣必須能找到足夠的專才。

多位核能教授指出,核四廠建廠至今還沒開始運轉,卻已發生各種狀況,最嚴重的是2004年至今,職災已造成七位勞工死亡,工安與核安有密切關連性,兩者均是核四文化的延續,這是核四運轉的警訊。

再 看核電廠的核廢料,台電至今拿不出讓民眾接受的核廢料處理對策,未來高階與低階放射性核廢料只會愈來愈多且更麻煩,若找不到儲存地點,進度始終停留在宣導 與評估之中,核電注定要被持續辱罵;近年美國提出了GNEP(全球核能夥伴計畫),由各國合作研究如何處理高階核廢料,使核廢料成為少量且易於處理之問 題,但仍在研議發展中;台電希望境外處理高階核廢料的計畫,並不容易。

不可諱言,台灣這幾年核電廠運轉績效有進步,除了工作人員的努力外,民間監督力量也發揮效果;但隨著核電衰退,近年環保團體的監督強度亦見式微,有限的人力又需要照應到更多的環保課題。無論如何,面對新局,環保團體與學者們必須繼續承擔角色。

有稱職的民間環保團體與學者專家,會有助核電廠運轉安全,這個機制有如有稱職的在野力量,可監督行政部門要認真行事。日本近年核電狀況不少,學者指出,可能也與外圍的監督力量未見發揮有關。

核 能界人士指出,雖然核電時代再度來臨,但國際上有半數以上的新電廠是建在國外若干工安不佳或資訊不透明國家,這些核電廠日後運轉的安全性令人憂心。回頭來 看台灣,大環境已較有利,台電似已很有理由繼續推動核電,但心態是沾沾自喜?或更戒慎恐懼?將是民眾是否不去排斥核電這「必要之惡」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d 的頭像
    dd

    資本家的告白

    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