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但如果換一個方法敘述,你們的感覺可能不一樣。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直至工業革命前,經濟成長率幾乎都是零。無論唐太宗、成吉思汗、伊麗沙白一世、拿破崙,他們統治的國度,或許開了疆闢了新土,豐功偉業下,農業能維持穩定效率,就算盛世了。我們的祖先,若每年能無戰無災,保有與去年相同的農作收入,就得拜天祈地;最豐收的年份,依現代成長率計算,大概了不起0.5%,那已是巔頂歲月!

高成長不等於幸福
在生產率零成長的前工業社會,與動輒3%以上成長率的現代社會之間,存在的魔術即為著名的工業革命。1790年後人類的歷史開始由一些古怪的機器,稱為飛梭或多軸紡織機改寫。1860年代,光靠紡織革新英國經濟輸出比往日增幅27%。
如果我們把零成長當末日,我們的祖先泰半皆活在末日狀態。以西元後計算,十分之九的人類歷史處於末日,僅有十分之一的年代,人類處於高成長歲月。
高成長未必與幸福劃上等號。工業革命第一批的技術創新者,僅少數成了富豪,多半下場悽慘。發明紡織飛梭的創新者John Kay,後來為了主張他的發明專利,打了一場世紀官司,訴訟不只敗訴,費用還使他一貧如洗。1733年他發明了飛梭,造福百家紡織廠,20年後1753年他的住處遭忌者毀損,出亡法國,最終潦倒而死。發明多軸紡織機的James Hargreaves也遭到同業眼紅,脅迫生命,他嚇壞了,躲進救濟院,八年後死於救濟院。二次戰後台灣出現第一代的工廠,從紀錄片裡我們看到多軸同時繞轉的紡織廠,發明家就是這個倒楣鬼。他死於1777年,很難想像170多年後,一群太平洋小島上的眾人,將因他的發明,而走入雙位數字的經濟高成長年代。
第一代工業革命先鋒下場好的不多,一位名為理查?阿克萊特(Sir Richard Arkwright)爵士,在探討英國經濟史中名號響噹噹。阿克萊特爵士曾當過美髮師、開過酒吧,1768年他離開了小本經營的商場,引進紡織機械,成了第一代英國紡織工廠創業佼佼者。英國人常感慨,這個傢伙若一直玩著他的假髮技術,或者與凡人一樣愚蠢選擇開一家魚店,英國歷史可能改寫。他是英國人的經營之神,身故時留下50萬英鎊,這在當時已是難以想像的財富。

回顧歷史知足常樂
經濟學家引用馬爾薩斯靜態平衡,證明人類多數歷史年代都是零成長狀態。但這不表示他們過得很不幸福;至少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才出現了動輒死亡百萬人與屠殺六百萬人的兩次大戰。零成長時代1120年左右法英出現哥德式建築,1200年北歐有了風車,1544年義大利人開始種植番茄,1602年莎士比亞寫了《哈姆雷特》,1450年左右中國出現活字印刷;1860年虱蟲襲擊歐洲葡萄園之前,義大利島上已洋溢著人聲獨特的詠歎調;而17世紀日本德川一名武士俸祿少則50、多則15000石米,William Adams旅日遊記如此描述遠在天邊的「北海」小國,「居民本性善良、溫文有禮……;法律執行嚴格,絕無偏私。這裡是禮儀之邦,我的意思是,沒有一個國度像它這般行禮如儀。」
總之,人類在荒野中度過了數十萬年,才達到今日的富足。讀歷史有個好處,知到足常存樂,我們活的絕不是末日。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d 的頭像
    dd

    資本家的告白

    d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